他們要前往的豈止是瀑布。
在閱讀時,認識人物的內心,才算真正的認識他。」從康大叔的話可以得知,他將折磨、壓榨犯人視為理所當然。
【注釋】 老栓:華老栓,小栓的父親,為小栓取人血饅頭治病。描寫心理,就是將人物的內心藉由各種方式呈現出來。透過行動反映內心 這是透過人物的動作來表現內心。他的旁邊,一面立著他的父親,一面立著他的母親,兩人的眼光,都彷彿要在他身上注進什麼又要取出什麼似的。比如描述小栓吃血饅頭的動作:「十分小心的拗開了,焦皮裡面竄出一道白氣,白氣散了,是兩半個白麵的饅頭。
陽文:印章及器物上所刻筆畫凸起的文字。——不多工夫,已經全在肚裡了,卻全忘了什麼味。即便是逃避依附的小孩,他們之所以選擇不哭鬧、不講心事,也是因為哭了會被罵、說了會被責怪,因此才會學到用這種「壓抑內心情感」的方式,來避免被母親所拋棄。
這是依附的本能,從一出生就開始了。你喜歡追劇或看電影嗎?對我而言,看完一齣劇或一部電影,自己最有感觸的角色,其實往往反映了你的內心世界。改變永遠都是困難的,戲劇化的改變更是難以發生,但是些許的微調,卻是我們有機會做到的。我一路求學上的成績都不如我弟弟,子伶則是一直比不上媽媽口中那個假想弟弟。
我們花了20年、30年,不斷用同樣的模式對外做出同樣的反應,那些反應歷程早已深植在我們的腦海中。讓自己不再每天陷在同樣的制約反應之中,也讓父母不再每天用慣性的反應對待我們,這一份留白,我覺得對彼此都是一件好事。
我的媽媽也並非不關心我,我人生第一場演講她有到場,只是聽完之後就離席了,因為她不擅長表達關心與讚美。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是很深遠的,我不會說子伶就此脫離了依附的影響,但是我們或許都能慢慢地從人生經歷當中,去調整先天依附所形塑出來的人格特質,用現有的自我狀態,活出屬於自己的生命。她們總是用憤怒與不滿來表達自己需要被關心的心情,以及期望子女成龍成鳳的心聲。圖為徐子伶(陳庭妮飾)和林義陽(劉冠廷飾)|Photo Credit: 公共電視、myVideo 為什麼會這樣?這是因為孩子和母親即便關係不好,依舊會希望獲得母親的認同。
只是從來沒有一句是親口對我說出來的。子伶媽媽酒後和男方發生關係後被拋棄,她無法接受這個事實,於是編織了一個故事,要子伶更努力一些,才比得上假想中的那個美國弟弟。子伶選擇了消防隊這個工作,如此一來,就不必一直待在母親身邊了。把自己逼得太緊的時候,試著適時地發現這件事,從而有機會做出新的選擇,嘗試走出原先沒有走過的路。
我總是把事情塞得很滿,好像非得要做些什麼不可,才有可能被媽媽承認「我是一個上進的孩子」。客觀來說,並不是她的媽媽不愛她,或是我的媽媽不愛我,但是她媽媽與我媽媽都不懂得如何把愛傳遞到子女的心中。
如果不知道要怎麼著手,我覺得離開家獨自生活一段時間是很有幫助的。子伶的媽媽關心她,希望子伶有安全的工作,不要做消防隊員。
正因為她們不擅長表達愛,又總是把自己放在一個很命苦的位置。而我則是從大學之後就老是往外面跑,總是不跟我媽媽報備行蹤,就和子伶一樣,不願意被媽媽約束著。面對依附困境,該如何改善? 然而,或許有人會問我,像子伶或是我這樣的孩子,到底該如何修復自己和母親之間的關係? 我必須坦白說,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。但在追求母親認同的同時,我們卻也很叛逆。「看見」本身,其實就是一個很花心力的事。而我呢,則是需要更努力一些,才能在我媽媽心中,佔有比我弟弟更多的地位。
她想要跟義陽一樣活出自己,因此決定為基層消防員發聲,希望能從法律層面修改消防問題的現況。子伶的媽媽把她越推越遠,就好像我媽媽生前,認分地照顧外公、外婆,外公過世之後,又每天到安養院看我外婆,卻從未繼承任何遺產。
前陣子抽空看完台劇《火神的眼淚》,整齣劇裡面,當屬徐子伶這個角色讓我最有感觸。在劇裡,一直到義陽過世之後,子伶才慢慢地在匆忙之中,找到自己的目標。
她做了媽媽反對的消防隊員,也總是把自己逼得很緊,一直到義陽寫給她的遺書裡,都還提醒著她,不要把自己逼得那麼緊了。畢竟母親對待我們的方式,以及她自己的生命課題,並不是我們能夠輕易撼動的。
但她就像子伶的媽媽一樣,我可以感受到這種傳統家庭底下長大的女性,是有許多怨氣,卻不能說出怨恨,於是她的怨氣轉移到了我的身上,於是把我越推越遠客觀來說,並不是她的媽媽不愛她,或是我的媽媽不愛我,但是她媽媽與我媽媽都不懂得如何把愛傳遞到子女的心中。她們總是用憤怒與不滿來表達自己需要被關心的心情,以及期望子女成龍成鳳的心聲。我一路求學上的成績都不如我弟弟,子伶則是一直比不上媽媽口中那個假想弟弟。
在劇裡,一直到義陽過世之後,子伶才慢慢地在匆忙之中,找到自己的目標。子伶媽媽酒後和男方發生關係後被拋棄,她無法接受這個事實,於是編織了一個故事,要子伶更努力一些,才比得上假想中的那個美國弟弟。
畢竟母親對待我們的方式,以及她自己的生命課題,並不是我們能夠輕易撼動的。如果不知道要怎麼著手,我覺得離開家獨自生活一段時間是很有幫助的。
但是我們卻有機會逐步做出一點點的微調,讓自己的生命有所不同。面對依附困境,該如何改善? 然而,或許有人會問我,像子伶或是我這樣的孩子,到底該如何修復自己和母親之間的關係? 我必須坦白說,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。
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是很深遠的,我不會說子伶就此脫離了依附的影響,但是我們或許都能慢慢地從人生經歷當中,去調整先天依附所形塑出來的人格特質,用現有的自我狀態,活出屬於自己的生命。我總是把事情塞得很滿,好像非得要做些什麼不可,才有可能被媽媽承認「我是一個上進的孩子」。圖為徐子伶(陳庭妮飾)和林義陽(劉冠廷飾)|Photo Credit: 公共電視、myVideo 為什麼會這樣?這是因為孩子和母親即便關係不好,依舊會希望獲得母親的認同。把自己逼得太緊的時候,試著適時地發現這件事,從而有機會做出新的選擇,嘗試走出原先沒有走過的路。
你喜歡追劇或看電影嗎?對我而言,看完一齣劇或一部電影,自己最有感觸的角色,其實往往反映了你的內心世界。我的媽媽也並非不關心我,我人生第一場演講她有到場,只是聽完之後就離席了,因為她不擅長表達關心與讚美。
她做了媽媽反對的消防隊員,也總是把自己逼得很緊,一直到義陽寫給她的遺書裡,都還提醒著她,不要把自己逼得那麼緊了。而我則是從大學之後就老是往外面跑,總是不跟我媽媽報備行蹤,就和子伶一樣,不願意被媽媽約束著。
但在追求母親認同的同時,我們卻也很叛逆。只是從來沒有一句是親口對我說出來的。